王新兰,1924年出生在宣汉县清溪场王家,5岁时就去她叔叔王维舟创办的宏文学校读书,6岁时父亲病故。她的哥哥、姐姐、姐夫都是中共党员,空闲时给她讲革命道理,在她幼小的心灵播下革命的火种。
1933年秋,王维舟率领川东游击军配合红军解放宣汉城,建立红三十三军,并担任军长。新兰的二哥王心敏、三哥王心正、姐姐王心国参加了红军,后来均被张国焘“肃反”杀害(已被追认为烈士)。红军在反“六路围攻”收紧阵地时,姐姐匆匆回家,委托堂兄王心斗领她母亲随苏维埃政府转移,又把新兰带到红四军军部宣传队,当了一名小宣传员。
1935年春,红四方面军奉命进行战略转移,长征开始,天天夜行军,一走就是一整夜。在行军途中,新兰染上伤寒病,到达理县时,她才勉强能坐起来,拄着棍子走。1935年6月,部队来到懋功,虽停留了一段时间,但没有筹到多少粮。新兰跟着部队强忍饥寒,重新翻越白雪皑皑的夹金山,到了天全、芦山。这时她光荣加入了共青团。
1936年10月,红一、二、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。不久,红四方面军的五、九、三十军奉令西渡黄河。新兰所在的红四方面军被敌军截在了河东,部队从靖远出发,急行军来到陕西的三边(延边、定边、靖边)休整。这时,西渡黄河的部队处境极其艰难。1937年2月,中央军委组织“援西军”,新兰所在的宣传队也随队出发。
1937年春,由于新兰表现好,由团员转为共产党员。不久,组织送她去红军大学学习。同年7月,新兰来到云阳镇八路军总部,准备去延安。因公路被水冲垮,在此滞留了一个多月,相识了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兼三四三旅政治委员萧华同志。经罗荣桓同志介绍,双方互有好感,确立了恋爱关系。不久,萧华率部奔赴抗日前线。
1937年8月,新兰入学不久,“红军大学”改名为“抗日军政大学”,她被编到三大队学习。不论是理论或是操作,她都是班上的佼佼者。1938年5月,她被派到新华社国际新闻台学习。
1939年秋,冀鲁边区遭受严重灾害,粮食极其困难,加之敌人“扫荡”“封锁”,大部队活动困难。年底,萧华奉命率一部主力和挺纵机关进入鲁西,接连战胜了国民党顽军齐子修部和李树椿、王金祥部,使鲁西根据地连成一片。电台人员随军行动,在战火纷飞中,及时、准确地完成了通讯联络任务,为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。
1942年,是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一年。新兰和电台的同志们带着电台,随师部不停地转移,除了打仗行军,就是收抄延安电台播发的新闻,传到基层。1943年和1944年,山东抗日根据地得以顺利发展。1944年下半年和1945年,是山东军民大反攻的一年。新兰同电台的同志们餐风露宿,跟随师部转战在齐鲁大地,迎来了抗战的胜利。
从1946年12月中旬开始,南满军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四保临江战役,翌年又展开了夏、秋、冬三次攻势作战。新兰和秘书处的同志夜以继日地工作,为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。
辽沈战役后,萧华被任命为特种兵司令,新兰担任司令部秘书。她既要忙工作,又要照管孩子,没有一刻空闲。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和全国人民的解放,在硝烟弥漫中,新兰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。战火使她锻炼得更加勇敢、坚强,正如毛主席诗词中写的“战地黄花分外香”。